[2018.07.21]小哲谈谈博弈论囚徒困境

上次在聊懦夫博弈的时候就提到过这个囚徒困境,它是博弈论中非零和博弈的代表性的例子,我在很早之前也聊过零和博弈,所以还是老套路,分享加思考。
先看来看看这个经典的囚徒困境吧。

警方逮捕甲、乙两名嫌疑犯,但没有足够证据指控二人有罪。于是警方分开囚禁嫌疑犯,分别和二人见面,并向双方提供以下相同的选择:
若一人认罪(Confession)并作证检控对方(术语称为背叛(Defection)对方),而对方保持沉默,此人将即时获释,沉默者将判监10年。
若二人都保持沉默(术语称为合作(Cooperation)),则二人同样判监1年。
若二人都互相检举(互相背叛(Mutual cooperation)),则二人同样判监2年。

囚徒困境的主旨为,囚徒们虽然彼此合作,坚不吐实,可为全体带来最佳利益(无罪开释),但在资讯不明的情况下,因为出卖同伙可为自己带来利益(缩短刑期),也因为同伙把自己招出来可为他带来利益,因此彼此出卖虽违反最佳共同利益,反而是自己最大利益所在。并不是每次个人的“理性选择”都能让自我利益最大化,也许会让你陷入一个“囚徒困境”。大量例子说明,在“囚徒困境”中,常常是先动手的一方会占一些优势。那么,“先下手为强”吧。

最近在玩《逆水寒》这个游戏

玩着网易游戏长大的,大话西游1、大话西游2、梦幻西游、大话西游3、新倩女幽魂、我的世界、阴阳师,最近又入坑《逆水寒》,还是原来的味道,集大成的一款游戏,有本事收点卡,我只是在里面看看风景。

[2018.07.10]小哲谈谈懦夫博弈思考

最近在思维训练课程里听到了一个懦夫博弈的案例,说的是在一场汽车互相高速对撞行驶的赌博之中,谁先认怂转向就会输掉面子,而双方如果都不选择转向,那么结果将会是两败俱伤的相撞。让对方认怂转向的方法有一种,拆下方向盘给对方示意,也就是告诉对方你自己已经没得选了,这个时候对方采取行动时的思考和抉择,就不再是认怂还是赌对方先认怂,变成了是同归于尽还是拯救双方,而同归于尽的明确结果是博弈双方都不愿意看到的,那么双方得救的几率就提高了很多,但是在这种策略的执行下,使自己失去主动变成被动,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把决定权交给对方是需要勇气和跳脱性思维的。
这个博弈论的一个案例在了解了以后是相当的有启发,所以小哲也对懦夫博弈进行分享。

懦夫博弈也叫懦夫游戏或胆小鬼博弈,英文Chicken Game直译也有称之为斗鸡游戏或斗鸡博弈的,但Chicken在美国口语中是“懦夫”之意,Chicken Game本应译成懦夫游戏。
经典懦夫博弈案例如下:
一场赌博,两名车手同时向对方驱车而行,会出现以下三种情况:
若一方让开(术语转弯(Swerving)),则让开的一方被耻笑为“胆小鬼”(Chicken),失去赌博本金。另一方获胜(术语直行(Driving straight)),并获得对方的赌博本金。
若双方让开,这场赌博平局(Tie),大家收回各自本金。
若两人都拒绝收掣(不让开),任由两车相撞,最终车毁人亡,记为双方失去10倍的赌博本金。

懦夫博弈结论如下:双方都没有支配性策略。(转弯,直行)和(直行,转弯)两种情况为纳什平衡。除(直行,直行)外的三种情况均为帕累托最佳(同时,也使社会福利化最大)。
现实意义:边缘政策会引进风险不可控的元素:即使所有玩家理性行事的风险面前,无法控制的事件仍然可以触发灾难性的结果。

懦夫博弈和囚徒困境是不同的,下次小哲再说说对博弈论里囚徒困境的思考。

[2018.05.09]小哲谈谈逻辑谬误之幸存者偏差

最近看到关于一个解释【幸存者偏差】的二战飞机研发案例引发的讨论,有很多证据证明这个案例只是广泛传播于投资界、经济学界和鸡汤界的这么一个谣言段子。之前多次接触过这个案例和误幸存者偏差这个概念,今天小哲在这里不做是否是谣言的判定,这个理论的确是引发了一些思考的。

还是稍微解释下幸存者偏差,“幸存者偏差” 又叫做“死人不说话”,简单的说就是当取得资讯的渠道仅来自于幸存者时(因为死人不会说话),此资讯可能会存在与实际情况不同的偏差。

那个广为流传的案例是:二次世界大战时,美英联军对德国展开了战略大轰炸。由于德国防空力量强大,美英空军损失惨重,国防部找来飞机专家,要求研究战斗机受损情况,对飞机进行改进。专家们检查了执行任务归来的飞机,发现所有飞机的机腹都伤痕累累,于是专家们建议,机腹非常容易受到防空炮火攻击,应该加强机腹的防护。最后国防部的改进要求却是,改进和加强对机翼的防护。因为国防部的一个统计学家发现,能够幸运返航的飞机,机翼都完好无损,这说明,被击中机翼的飞机都坠落了,而仅仅被击中机腹的飞机都返航了,应该加强防护的是机翼,而不是机腹。统计学里将这类因结果导致错误认知的情况,称为“幸存者偏差”。

在这里小哲不管它是什么统计学医学心理学之类的,不管什么经济学案例,亦或是什么鸡汤文,的确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对一些事物的判断会出现幸存者偏差这种逻辑谬误。在思考问题时应该多参考几个维度,当它们的反馈都指向同一个方向时,那才是合理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