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04]《生物中心主义》读书启发

断断续续的花了几天时间啃这本《生物中心主义》,作者是(美)罗伯特·兰札(Robert Lanza),(美)鲍勃·伯曼(Bob Berman)。
很难懂,牵涉到的一些量子理论对于我一个文科生来说,有点看天书的感觉。虽然感觉上有点唯心主义的味道,但是本书的观点角度更高,而且在很多问题上给我带来了深深的启发。
小哲对于一些逻辑理论还有哲学是很感兴趣的,脑洞多大只有不断填补,所以,这里对这本书里的几个给我带来启发的说法进行记录和探讨。

1,本书提到一个问题,如果在无人浩瀚的森林之中,没有录音设备和人在场的前提下,如果一棵大树倒塌,那么它会产生声音吗?
这个问题看似唯心主义严重,没有人它也是可观存在的呀,怎么可能没有人就没声音呢?书的作者提了一个新的问题,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小哲当时顿时灵光乍现,是的,声音(sound)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再通过介质(空气或固体、液体)传播并能被人或动物听觉器官所感知的波动现象。恩恩,这是声音的定义,那么作者确实在这个环节进行了诡辩,因为的确是没有“耳朵”的参与,声音这个定义可能就无法完成,那么说它不产生声音的说法就是对的,大树的倒塌只能产生空气的震动而已;这个思路虽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思路确实如此,而作者之后又举例了彩虹的问题,如果没有人在,彩虹是否存在,这个无需解释了吧,光线通过折射进入人眼才会称之为彩虹,否则什么都没有。甚至是发散性思维,每个人由于所处的位置角度不同,亦或者是眼睛本身的视力度数不同,那么看到的彩虹也行都是截然不同的主观产物,而并非完全的客观存在。说到这里,脑洞太大了,归根结底,人类对世界的认知都来自于自己的感觉器官,那么唯心还是唯物的判断方法如果都出了问题,那么我们在认知世界的时候到底怎么评判是非对错呢?作者提到了色盲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样的,小哲在之前的其他阅读里也得到过启发,光线在物体上反射到人眼后被我们的生理机制转化为图像显示在我们的脑海,如果这个本事就是错的,或者只是一种主观的对事物颜色的“翻译”呢?那我们看到的世界真的就全是错的,亦或者说是人类自己YY出来的而已;本书作者探寻的生物中心主义的其中某些观点也未必说它是错,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因为无论怎么研究科学,都是人在研究,世间万物都是人在做总结和定义,比如时间和空间等概念,全是人类做的规定而已,不能说错,但也不一定就是真相,或许会有偏差。这个问题要延伸可以滔滔不绝了,有些问题细思极恐,生老病死也许也都在“偏差”之列,和薛定谔的猫相关的问题作者在书中其实也提到了,这里先就此打住吧,否则没完没了了。

2,本书启发再次启发了我对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好奇,并纠正了我一个YY时忽略的错误,那就是物体的移动速度也会影响运动物体自身的时间流逝。
很久之前看霍金的《时间简史》时,其实就已经或多或少的了解了速度影响时间的问题,比如如果你能以光速运动,那么你的时间是静止的,当然,这一切都是假设,目前最厉害的实验室也只能做到使物体达到二十分之一的光速。但是速度越快,运动物体感知的时间越慢是得到证实了的。地球卫星高速运动后,他的计时器多久就要拨快一次就不在这里解释了,网上都有;这里给小哲的启发很大,因为我们忽略了很多科幻小说或电影里的一些问题,比如如果正的可以用光速运动,那么小哲去1光年以外的星球需要多久呢?答案是你们的一年,而对于我本身来说,我是在瞬移!是的没错,因为对我来说时间是静止的,那么我感觉我没有花时间就到达了1光年以外,而对于没有运动的你们来说,时间过去了1年,那么科幻的世界的门就打开了,脑洞好大啊,要真能达到光速,对应运动者来说,到达宇宙的任何地方全都是瞬间抵达了;那恐怖了,往返50光年外的星球以后,你会发现地球已经是100年以后了;整个社会如果都能做光速旅行,那可能世界还是那样只是时间变长了物质在消亡,如果只是某些人能进行这种旅行,那么你可能旅行回家什么都没了。当然回到科幻电影的世界,大多数都还是遵循爱因斯坦相对论的限制,人类不可能达到光速(因为达到光速要么质量为0,要么需要无穷大的能量),这里给小哲最大启发的就是忽略了运动者自己的感知,所以,就算达不到光速,那么我们超级高速的到达遥远星球花的时间是肯定比呆在地球上的朋友们要少的。当然,本书作者还在空间上也做了举例:某人如果以光速的99%的速度,也就是每秒29.97万公里的速度向天狼星奔去,这个人如果按照自己的时间进行距离测算,单位速度乘以运动时间,那么距离也会比我们计算出的地球到天狼星1光年距离要短,因为他感知的时间比我们短。好了,这个问题也探讨到这,因为后面和第一个探讨的问题类似了,时间和空间都是人类感知的产物。

3,作者举了一个龟兔赛跑的逻辑错误的例子,小哲也在之前遇到系统类似的逻辑陷阱,所以分享总结下。
其实这个例子来源于阿基米德的龟兔赛跑悖论,又称阿吉利斯悖论,是说阿基米德和一只乌龟赛跑,乌龟在阿基米德前面100米的地方,乌龟的速度是1m/s,阿基米德的速度是10m/s,阿基米德追的上乌龟吗?阿基米德跑完100米的时候,乌龟又跑了10米,阿基米德跑完余下的10米,乌龟又跑了1米,按这样推理,乌龟始终都会领先阿基米德。
前阵子小哲也相同的听到一个悖论,说市场里有人卖空心菜,1块钱一斤,买家说一次买1000斤但是要求卖家每个空心菜都分开,那么按照空心菜叶子4毛钱一斤,空心菜杆子6毛钱一斤拿货;最后卖家交易结算完拿到钱以后傻了,亏大了。
这些悖论在乍看之下好像没毛病,其实毛病大大的有,这个启发值的我们主要,有时候脑子短路容易进入圈套。

最后总结下,个人感觉本书的可读性较差,一般人很难读懂,小哲也是在全书中尽量汲取营养,去其糟粕,看待事物增加角度,不要迷信任何理论的同时也要了解各种理论,扩展视野打开脑洞,这样生活才会更美好,哈哈。

[2017.05.29]小哲谈谈把握今天的迪斯忠告

昨天属于死神,明天属于上帝,惟有今天属于我们。把握好今天,我们才拥有一个真实的自己。充分占有和利用好每一个今天,我们才能挣脱昨天的痛苦,踏平一路的坎坷,耕耘今天的希望,收获明天的喜悦。

美国作家迪斯提出: 昨天过去了,今天只做今天的事,明天的事暂时不管。关键是要把握好现在。这被称为迪斯忠告。

百度百科里拒了《阿甘正传》电影的例子,在这里很有感触,小哲分享一下,本身迪斯忠告其实就是告诉我们要把握当下,这个理解可以是从任何角度的,生活、工作、学习,各种情景之下都是不错的选择。

看到了这首诗,很不错:
不要为昨天叹息,不要为明天忧虑;
因为明天只是个未来,昨天已成为过去;
未来的不知是些什么,过去的只能留做记忆;
只有今天,才是你真正的拥有。
今天,是你冲锋的阵地;
缅怀昨天、把握今天、迎接明天;
昨天是成功的阶梯,明天是奋斗的继续。

在生活中,有过许多许多这样的日子:常常为昨天的失落,念念不忘,喋喋不休,耿耿于怀;又常常为明天的美丽,意气风发,热血沸腾,斗志昂扬。然而,或许你觉察不到,就在这埋怨与幻想当中,就在这追悔与兴奋当中,我们失去了最宝贵也最容易失去的今天。昨天是失去的今天,明天是未来的今天。只有今天,才是我们真实地拥有着的。中外无数成功人士的实例证明,只有把握好今天,才能走出昨天,开创明天。昨天是张作废的支票,明天是尚未兑现的期票,只有今天是现金,有流通的价值。

[2017.05.27]小哲谈谈懒蚂蚁效应

这个理论可能很少有人了解,小哲本想消化后用通俗的方式转述,但在查询资料后发现,这个理论并不深奥,网络上的介绍也已经是很通俗了,那么这里不妨直接看下:
日本北海道大学进化生物研究小组对三个分别由30只蚂蚁组成的黑蚁群的活动观察。结果发现。大部分蚂蚁都很勤快地寻找、搬运食物、少数蚂蚁却整日无所事事、东张西望,人们把这少数蚂蚁叫做“懒蚂蚁”。 有趣的是,当生物学家在这些“懒蚂蚁”身上做上标记,并且断绝蚁群的食物来源时,那些平时工作很勤快的蚂蚁表现得一筹莫展,而“懒蚂蚁”们则“挺身而出”,带领众蚂蚁向它们早已侦察到的新的食物源转移。原来“懒蚂蚁”们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侦察”和“研究”上了。它们能观察到组织的薄弱之处,同时保持对新的食物的探索状态,从而保证群体不断得到新的食物来源。在蚁群和企业中,“懒蚂蚁”很重要,此现象被称为“懒蚂蚁效应”。

了解了这个理论本身的意思以后,这里可能更多是谈谈理解,勤与懒相辅相成,“懒”未必不是一种生存的智慧。懒于杂务,才能勤于思考。一个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果所有的人都很忙碌,没有人能静下心来思考、观察市场环境和内部经营状况,就永远不能跳出狭窄的视野,找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看到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并作出一个长远的战略规划。
这个是管理学的一个理论,很多时候它和28法则是对应的,20%的“懒蚂蚁”指导80%的勤劳蚂蚁,让整个组织得以高效运转。所以在人力资源问题上的考量,一个组织中分工要合理,人适其事,事得其人。这说明要根据岗位的需要来合理选人,择优用人,尤其是对基层主管的年龄、文化、能力、性格等因素结构要进行优化配置,以充分发挥其最大的效能和作用。因此,招聘要坚持最佳匹配原则,实现企业的“人岗匹配”, 进而提升企业的业绩和整体实力。

跳出本身的学术思维,用于我们自身学习生活当中,其实也是可以变通思考的,小哲认为,工作之余的一些“偷懒”是很有助于自身的发展的,打游戏、听音乐、看电影,其实很多时候也是给自己打开思路的一个很好方法,和劳逸结合不同,选择更合理的“偷懒”方式可能才能达到效果;理论中提到的“懒蚂蚁”其实不是真正的懒,而是在做“侦察”和“研究”,所以我们在业余时间里的“侦察”和“研究”应该也是有特地选择的,比如游戏电影和音乐,他们都是精英们创造出来的,在欣赏的同时,品味和体会能让你获得更多的思路,但是如果纯粹只是消耗时间,这种选择就是无意义的;看书可能在某些意义上算是一种提升,但是书籍的选择上也是有考量的才对。

总而言之,小哲认为,“懒蚂蚁效应”并不是告诉我们如何去偷懒,而是在工作和生活中不断的“侦察”和“研究”才是最周全的选择。

[2017.05.15]小哲谈谈长尾理论的价值

简单的说,所谓“长尾理论”是指,只要产品的存储和流通的渠道足够大,需求不旺或销量不佳的产品所共同占据的市场份额可以和那些少数热销产品所占据的市场份额相匹敌甚至更大,即众多小市场汇聚成可产生与主流相匹敌的市场能量。
小哲今天主要是想探讨下这个理论的实际意义,互联网发展至今,“长尾理论”已经被反复验证,这一理论是最具互联网思维特性的,在行业中可否找到那条值钱的尾巴往往是互联网世界盈利的王道。同时的说,在产品销售上,各种产品总会有人使用,只不过用多用少的问题。

的确,这个理论很难去通俗的解释,小哲理解起来也花了很多功夫查资料,大多数内容都比较学术,不过还是找到一个不错的举例,引用下。
比如说,网络的歌曲下载,网络的容量足够,资源都可以被链接,但是,这些资源分两类,一类就是每天都被下载很多遍的热歌,还有一类就是偶尔有人寻找,甚至只被人寻找过一次的那种无人问津或反应平平的歌,在经过统计调查你就会发现,那些热歌只是占资源中的非常小的一部分,剩余占大部分的是那些点击量不大的绝大多数资源,这不符合二八原则,只是少数和多数的问题,由这些占绝大多数就构成了这条长尾,产生了优势和市场,可以与热销产品抗衡的关键点。
这个例子就让人容易理解了,小哲就可以延伸思考下,为什么优酷能做这么棒,大家都喜欢用它,那是因为它有超级多的用户上传视频,比起制作精良的节目来说,可能很多视频几乎没人看,但是它需要大量的服务器和带宽来保存和传播这些长尾内容,然而这么大量的内容又反过来让大家找个性化需求的时候有了好的去处。

小哲在查找资料的时候看到一个大牛人总结的长尾对中小型企业的意义:
生存法则:在红海中无法生存,蓝海又寥若晨星,长尾理论为现阶段的中小民营企业昭示了另一个生存空间;
战略选择:长尾理论为企业提出了一种新的战略思路——先聚焦(聚焦于细分市场),再分散(分散于个性化需求);
营销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企业一旦选择了长尾理论,也就选择了一种营销模式。

现在是信息爆炸的时代,长尾理论也随着网络技术不断发展而产生并运用着。以前,商场中畅销商品总是摆在柜台最显眼的地方。致使冷门的商品越到后来越不好卖。现在技术的进步,网络时代、数字时代的到来,为这些商品带来了机遇。任何卖家都可以免费把自己的货物放在网络上,这样,商品的信息更加地流通。普遍需求的商品若加以运用,扩大行销面,运用好的推销手段,定能以小盈利额、大覆盖面来获得巨大的价值和利润。这些都是长尾理论的运用之处。

启发,长尾也是有价值的,只是缺乏开发它的人。

[2017.05.03]WordPress对接微信小程序全记录

微信推迟小程序已经很久时间了,小哲我也想尝尝鲜,打算自己开始制作自己的小程序。在这里我把自己的操作流程记录下来。

首先,注册微信小程序号,和注册公众号一样的方法进行注册,在小哲注册完成的第三天,居然支持现有微信公众号开通小程序功能了,那么就是说无需单独注册小程序号了,用现有的微信公众号开通就行了。如图:

开通以后可以进行小程序的相关操作:

然后可以下载微信小程序的开发工具了:

在继续添加你的项目:

填写好以后添加小程序进行开发:

好了,重点来了,WordPress需要安装一个JSON API的插件,这样就能获取数据到微信小程序。

在调试的过程中,发现如果在微信小程序的基础信息里不选上“开发环境不效验请求域名以及TLS版本”选项,数据还是无法正常调用。

查看到配置信息后发现,对接自己的网站是需要HTTPS协议的:

那只好启动HTTPS的操作了,小哲使用的是阿里云的云虚拟主机,所以先登录阿里云的管理控制台,找到【安全(云盾)】–【证书服务】进行申请证书,我申请的是免费一年的那种。

做好相关设置以后,找到【CDN】里去把服务器设置下,然后再把域名重新解析到CDN提供的域名上,最终完成WordPress网站的协议更换。

这里出现了一个问题,网站由于本身使用了大量的绝对路径http的,所以网站全乱套了,小哲也找过办法去快速更换全站协议,但最后想到的最好的办法是保留原域名的http协议,让不带www的一级域名升级到https协议,这样不影响原有访问,在微信内容对接域名时使用不带www的即可。

全部设置好以后,微信小程序总算是对接上了,小哲开始制作微信小程序码的宣传图片,同时等待代码上传后的审核,但25个小时以后,小哲等到了如下通知:

至此,小哲功亏一篑,所以,一定要企业认证后的微信公众号才能玩。所以现在小哲正在探索开发其他内容进行小程序的提交。

[2017.04.27]小哲谈谈决策大忌布里丹毛驴效应

在决策过程中这种犹豫不定、迟疑不决的现象被称之为“布里丹毛驴效应”。
小哲先说说这个效应的来源,14世纪,法国经院哲学家布利丹,在一次议论自由问题时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布里丹养了一头小毛驴,他每天要向附近的农民买一堆草料来喂。这天,送草的农民出于对哲学家的景仰,额外多送了一堆草料放在旁边。这下子,毛驴站在两堆数量、质量和与它的距离完全相等的干草之间,可为难坏了。它虽然享有充分的选择自由,但由于两堆干草价值相等,客观上无法分辨优劣,于是它左看看,右瞅瞅,始终无法分清究竟选择哪一堆好。于是,这头可怜的毛驴就这样站在原地,一会儿考虑数量,一会儿考虑质量,一会儿分析颜色,一会儿分析新鲜度,犹犹豫豫,来来回回,在无所适从中活活地饿死了。

说起这个,更多的中国人会想到我们自己的“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道理,其实它们都是在决策时犹豫不决所产生的现象,每个人在生活中经常面临着种种抉择,如何选择对人生的成败得失关系极大,因而人们都希望得到最佳的结果,常常在抉择之前反复权衡利弊,再三仔细斟酌,甚至犹豫不决,举棋不定。但是,在很多情况下,机会稍纵即逝,并没有留下足够的时间让我们去反复思考,反而要求我们当机立断,迅速决策。如果我们犹豫不决,就会两手空空,一无所获。

在小哲身边,不乏一些选择困难的朋友,人的一生要面对各种各样的选择,不管你是否愿意,也不管你是何种态度,更不管你采取什么样的方式,都要去面对。可以说,人生就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选择是需要勇气的。因为每个人的欲望是无尽的,当碰到“鱼和熊掌”不能兼得的矛盾时,选择就成了痛苦的事情。许多人会像“布里丹的驴子”一样瞻前顾后、患得患失,拿起这个又想着那个,放下却又舍不得。其实选择就意味着放弃,你选择熊掌就要放弃鱼儿,选择充实就要放弃悠闲,选择繁华就要放弃幽静,选择和放弃总是如影随形。人们只有“取其要者而为之,不要者而舍之”,才能走好人生的下一步,否则,就只会像“布里丹的驴子”那样在犹豫徘徊中贻误选择,最终失去大好机会。

小哲对此深受启发:之前不要怕,过后不要悔,有得必有舍,有舍才有得。只有在人生的每一个十字路口勇敢地作出选择,才能在自己的人生大道上走出一串串坚定的脚印。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