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3.14]小哲谈谈盗版终结者denuvo加密技术

小哲今天说个游戏开发领域的技术Denuvo,Denuvo Anti-Tamper(反篡改),一种Windows平台上能阻止对可执行文件进行调试(Debugging)、反向工程(Reverse Engineering)和修改(Modifying)的技术,由索尼旗下的一家奥地利公司开发。Denuvo本身并不是DRM(数字版权管理系统,如Steam、Uplay和Origin等),而是用来保护游戏的DRM不被绕过的。

其实如果单独说Denuvo,它其实并不是一种技术,而是一家奥地利公司的名称,它的全称是:Denuvo软件解决方案股份有限公司。而这家公司了发开发了一个名叫Denuvo Anti-Tamper(Denuvo反篡改)的技术,而这一技术与我们更为熟悉的DRM(digital rights management,数字版权管理)并不是一回事。

你也可能说:“我才不知道DRM是什么鬼呢”,但如果我说“CD key”、“在线验证”、“限制安装设备数量”,你是不是会更熟悉些?没错,游戏中的DRM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理解为防盗版机制。在过去的许多年里,游戏厂商为了防止自己的游戏被盗版而使用了各种各样的DRM技术,这其中包括了之前我们提到的一系列机制,以及目前PC上的主流游戏平台所采用的DRM技术,比如Steam授权管理系统以及Origin在线验证。

对于其他的加密系统,破解者只需要修改游戏的exe或dll文件绕过游戏对DRM的验证,然后模拟正版环境(如特制的steam_api.dll)即可实现破解。而Denuvo就是用来保护游戏的二进制文件(中和DRM相关的模块)不被调试和修改的,这样破解者就没有办法绕过DRM验证从而实现防止破解。

目前关于Denuvo的具体工作原理,除了它本身的设计者以外基本上没有人知道。早前,有报道指出,Denuvo程序对其自身持续不断地进行加密并解密来防止被破解,从而会损伤SSD。后来Denuvo的开发公司出来澄清道“我们的反篡改技术没有对存储介质上的数据进行加密或者解密,这样不但不会提高安全性,反而还会拖累性能;不影响游戏性能是客户(指游戏开发商)提出的重要条件之一。‘Denuvo会损伤SSD’完全是论坛上某些人脑补出来的。”按照官方的解释,游戏成功运行后就已经和Denuvo反篡改技术无关了,之后出现的bug皆为游戏本身的质量问题。

2014年12月1日,3DM攻破了Denuvo,宣称Denuvo是一个64位的加密机,针对系统上特定的硬件需要独一无二的密钥。按照3DM论坛的帖子来看,3DM并没有真正“破解”Denuvo(即从游戏可执行程序上彻底移除Denuvo),而是利用Denuvo本身程序的漏洞来模拟正版环境。

之后Denuvo修复了漏洞,受其最新版本保护的《FIFA 16》和《正当防卫3》等游戏至今仍未遭到破解。Denuvo的开发者表示“虽然游戏终究会被破解,但是Denuvo反篡改技术可被认为是成功的,因为它延长了游戏发售到被破解的时间,并且Denuvo会不断地进行更新升级”。

目前使用Denuvo反篡改技术保护其游戏的开发商/发行商主要有:EA(艺电)、Square Enix(史克威尔艾尼克斯)、WB(华纳兄弟)、Konami(科乐美)和Ubisoft(育碧)。

正是由于Denuvo的成功,越来越多的游戏厂商开始采用Denuvo技术来确保游戏的首发期不会被破解。今年年初,中国最大的游戏破解团队DM已经做出最终决定,停止一切对Denuvo加密的继续研究。3DM的创始人不死鸟发微博说:“按照现在加密技术的发展趋势,两年后将不再有免费游戏可玩了,做好准备”。

从种种迹象看来,无论是全球市场还是中国国内环境,盗版将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小哲和很多大神一样认为,两年以后的盗版将不再占据主流市场,知识产权的保护会加大力度,人们对正版付费的行为也将普及。小哲下回就来谈谈盗版那些事儿吧!

[2016.03.09]小哲谈谈无人机的发展和未来

小哲前几天谈了谈航拍飞行器,其实这种特殊功能的飞行器属于无人机的一种,而无人机的用途还有很多。嗯,来个专业的名词解释:无人驾驶飞机简称“无人机”,英文缩写为“UAV”,是利用无线电遥控设备和自备的程序控制装置操纵的不载人飞机。从技术角度定义可以分为:无人直升机、无人固定翼机、无人多旋翼飞行器、无人飞艇、无人伞翼机等。
按照应用领域来划分,无人机可分为军用与民用。无人机在军用领域的应用范围将进一步扩展至C3I指挥控制、空战、加油、空运等更多类型的作战任务,逐步对有人驾驶飞机形成替代。而在民用领域,随着对无人机应用价值认知程度的加深,无人机在遥感测绘、边海防、森林防火、管道巡线、警务执法等方面的应用已开始起步,并呈现出迅猛发展之势。据预测,全球民用无人机的市场需求将以年均近30%的速度快速递增。我们今天不去管那些军事上的用途,从民用角度看看无人机的发展和未来。
无人机,归根结底是代替人类去完成飞的任务,而它越来越小巧方便,运行成本越来越低,意味着在人民生活中的使用场景会越来越丰富,目前,除了航拍用途,运输功能也在凸显,快递行业对无人机的探索也早已开始。
去年年末,顺丰速运在广东省东莞市进行无人机测试后,已进入试运行阶段。顺丰表示,其无人机并不会直接面向客户,而是进行顺丰自身不同网点之间的配送,主要是将货物送往人力配送较难、较慢的偏远地区。物流功能要求无人机能安全稳定地飞行、准确识别目标,并能应对途中各种突发情况,技术要求最高,目前仍有很大难度。但一旦实现,物流效率会得到极大提升,如亚马逊PrimeAir服务利用小型无人飞行器drones,送货速度可以达到50英里/小时。这一部分市场空间很大,但是受制于安全以及成本因素,目前应用还很少。
打开脑洞,无人机除了带着人的“眼睛”和“耳朵”到天上去,除了作为运输工具在天上来回穿梭,还有什么其他用途?玩具除外呀!是的好像是没有了,也许无人机机器人高空作业也会是一种想象吧!
说到这些发展的前景,其实影响无人机发展方向和未来的,更重要的还是国家政策和相关的管理法规,比较无人机还是一个相对比较新的领域,民用无人机目前还不普及,如果是有朝一日无人机满天飞,肯定会要有制度来约束它们的,要知道目前的大疆航拍飞行器在北京六环以内是禁止飞行的,通过飞行器的GPS信号对机器进行了飞行区域锁定。
对于无人机的飞行监管,在目前低空尚未开放的国内还处于较为模糊阶段。根据中国民航局2009 年6月26日下发的《民用无人机空中交通管理办法》,规定“组织实施民用无人机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通用航空飞行管制条例》等规定申请划设和使用空域,接受飞行活动管理和空中交通服务”,这也意味着,民用无人机飞行应该划入通用航空的范畴,但无人机要进行日常飞行,到底需要经过什么审批流程并不明确。业内专家表示,无人机行业要真正做到良性发展,一方面需要相关法规和制度的完善,另一方面也希望国家能够逐步开放低空。如果像大飞机那样,每一个航飞都需要经过层层从国家到地方军管和航管部门审批,就失去了无人机机动灵活的意义。
在小哲看来,无人机的发展过程大致会是这样的,首先和现在一样,各种飞行设备由于功能不够强大,入门费用昂贵,会在小部分情况下被发现在天空上;然后就是进入雨后春笋阶段,监管手段和科技的发展成正比发展,一些有背景有实力的大公司会开始大规模使用无人机;最后,和当下的汽车一样,飞行设备在天上有次序有条理有法度的运行,事故和跟多社会问题也会出现,但是时代已经无法倒退,科技无法被遮挡。

[2016.03.07]小哲谈谈炫酷的航拍飞行器

小哲一直想买一台航拍飞行器,特别是深圳大疆这个品牌的出现,更是让人心动不已,作为全球航拍设备的领先品牌,他们设备的最核心的技术是自主开发的摄影稳定系统,在复杂环境下的拍摄稳定效果非常不错。
但是为什么小哲没有入手呢?
当然,它的价格是对小哲钱包最大的挑战,当然,我们现在能看到大疆的PHANTOM3系统的基础入门版面价格是3000左右,但作为一台航拍设备,基础的入门版本根本无法满足小哲对科技的追逐之情。加上需要表现下必须配备备用电池,还有一些列的配件设备,好像动不动就上五位数了!所以,小哲一直不敢入手的就是单反相机和航拍飞行器了。
除了价格方面的因素,航拍飞行器在操作场景上的需求也是很大的问题,在复杂的城市里飞行,各种情况都可能发生,这可是一台好几千的设备,飞出去多多少少还是有点胆战心惊,只是为了个人体验需求,还是不足以让我有购买的动力;说白了,如果有那么一群爱好者总能有时间在一起,有了更多设备之外的乐趣,可能才有动力购买设备。
航拍飞行器有了优秀的稳定拍摄系统以后,不仅仅能简单的完成大高度的场景拍摄需求,还能把专业摄影中所需要的摇臂和滑轨进行简单的替代,也就是说,一台优秀的航拍飞行器,他能帮你完成很多的拍摄场景需求,以降低拍摄的成本,配合优秀的后期,指不定也能做到好莱坞的效果。在一些综艺节目里,特别是真人秀节目,使用运动相机Gopro和大疆航拍飞行器完成的镜头特别多,很出色的完成了复杂环境下的拍摄效果,加上这些摄影设备的内置时钟把拍摄的内容加上时间戳,后期人员通过时间轴完成剪辑,低成本的完成多机位的架设,更好的展现不同角度下发生的各种事件。
航拍飞行器的众多功能还是很强大的,比如内置GPS定位加上物体识别的一些技术,可以让机器本身完成很好的自动悬停和沿轨迹飞行,这样大大的降低了操作的难度,而且作为拍摄影片的需求,摄影师设定的镜头能很好的被航拍飞行器拍摄出来;在高配置的版本中中,设备能通过画面识别来进行跟踪拍摄,做到真正的无人驾驶;如果设备失去控制,设备自己能根据位置进行自动返航,甚至是判断环境自动避开障碍物。
目前随着VR技术的推动,3D摄影也如火如荼的发展,而比较成熟的3D摄影方案也在不断的被更新,作为拍摄设备的载体,航拍飞行器配合3D摄影设备也不是一件复杂的事情,通过VR设备在民用层面不断的被普及,那句网络语言“带我飞”就真的是可以应验了。试想一下,一台搭载着3D摄像头的航拍飞行器在城市上空盘旋,拍摄出的内容通过佩戴在头上的VR眼镜展现在你的眼前,你转动头部的同时,画面也跟着转动,你瞬间就化身小鸟,真正感觉自己在天空飞翔的感觉,不过有恐高症的朋友还是别尝试了吧!
上面提到的如此炫酷的场景,不是未来科技,这种场景早就已经在普及,优酷现在就已经提供了3D视频的播放功能,用户可以通过鼠标来拖动屏幕查看任意角度的摄影内容,而各种硬件设备的价格也已经开始越来越亲民,航拍飞行器已经是成熟的商品,像小哲一样的穷极客们,我们的春天马上就要来临了。
航拍飞行器只是无人机的一种,小哲下次再聊聊无人机的发展未来,同时也会再聊聊对3D摄影的期待。

2月26日记于陋室

窗外灯光璀璨,夜色依然迷人,咖啡正弥散着一缕白色的热气,随手翻动几本杂志,感觉又回到了那年那时的闲暇与恬静。

十多年前就开始断断续续的写写文字,称之为日记,亦称之为日志。从前在本子上涂鸦,后来用键盘上敲击,现在是手机上点画。

看着当年记“流水账”似的日记,仿佛又看到了那个青涩的自己,点点滴滴的记录甚是有趣。

去年年底,写日记渐渐开始变成了写自媒体,是想通过对知识的梳理来提高自己,同时也发表对一些事物的看法。心情点滴的渐渐的也改成相片来记录,但唯有文字才能包含和承载更多内心的感受。

时光飞逝,无论记录方式如何改变,生活依然充满了酸甜苦辣各种滋味,而我在当下慢慢品味它的同时,也给尽量给回忆留下一场饕餮盛宴。

思绪万千,但困意还是打败了空空的咖啡杯,看看时间,已经过了零点,再见昨天,你好,新的一天!

——2月26日凌晨零点五分钟,小哲记于陋室

[2016.02.22]小哲谈谈苹果支付在中国的未来

Apple Pay,是苹果公司在2014苹果秋季新品发布会上发布的一种基于NFC的手机支付功能,于2016年2月18日凌晨5点在中国上线。
根据官网信息,苹果支付已与近20家银行合作,这次银行为什么这么积极的和苹果合作?
IT之家作者汐元《苹果Apple Pay与支付宝微信有何本质的不同?》一文中对Apple Pay的模式和支付宝微信的模式进行的通俗的对比,小哲不才在这里引用一下。

苹果Apple Pay与支付宝微信有本质不同!
也就是说,收单方在顾客消费时,通过卡组织向发卡行请求授权并返回,这就形成了一个交易。在这个过程中,发卡行可以吸纳用户现金及分享手续费;而收单方能够通过提供线下POS机覆盖及清算服务也分得一杯羹;卡组织虽然过路费(刷卡手续费)分成比例最少但也是躺着赚钱。三者都能从这个过程获得利益,这种模式也就维持了很久,直到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出现。
那么支付宝和微信支付是怎么回事呢?不难想到,你收单方、卡组织、发卡行不是躺着赚钱吗?说明这里面有大利可牟,那就从这里做文章。以支付宝为例,支付宝钱包选择付款,然后支付宝通知银行扣款,银行再反馈扣款成功消息给支付宝,最后支付宝告诉用户付款成功,这个过程等于“踢掉”收单方、卡组织、发卡行三方收过路费的,在商家这一端产生的手续费很低,甚至有时再来点补贴,商家何乐而不为?所以,支付宝和微信就是通过这种方式从传统银联那里把市场给硬生生抢过来了。
那么苹果Apple Pay呢?苹果通过一种叫做“Tokenization”的技术,将银行卡信息转化成一个字符串(Token)存在手机中。每当你支付时,手机就通过该Token再生成一个随机Token和一组动态安全码发给银行,银行再通过Token服务将其还原成银行卡从而回传授权完成支付。这个过程能够兼容任何一家银行,并不踢开传统体系中的任何一方,而苹果则通过手续费分成赚钱。
由此可见,Apple Pay和支付宝及微信支付的技术本质并不相同。理论上来说,在进入中国市场后,面对后两者对手来说是有生存空间的,同时加密Token不会让苹果与商家任何一方知道你的银行卡信息,从安全性来讲苹果Apple Pay也要胜过支付宝和微信。从自身操作体验来讲,Apple Pay只需要靠近POS机、按指纹两步就可完成,比支付宝和微信打开应用、扫码等步骤还要简洁。

一大段可能还是有点半学术,小哲总结下,通俗的说,苹果的这个玩意儿就是替代你的银行卡,而交易的过程与你使用银行卡本身是一样一样的,银行再也不用担心你的钱流失到支付宝微信这种第三方平台去了。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银行们很喜欢这个洋品牌推出的支付方式。

首先还是夸一下苹果,对以基于自家手机和自家系统平台做出来的支付通道,在用户体验上绝对的一流,手机在掏出口袋的同时就能完成支付界面的提取,剩下的就是把手机靠近刷卡设备然后确认金额和完成指纹识别了。整个过程非常流畅,几秒钟就能搞定一次小金额付款。
但是问题来了,在国内信用体系这么差,网购如果不搞个先拿到货再确认付款这么个中介,那就就彻底没安全感了,基本上,苹果支付在中国,小哲认为也就真的和之前说的一样,只是代替银行卡了,大家只有在实体店消费的时候才会进行实体刷卡。
这次苹果支付所支持的设备也是从iPhone6开始向上支持,那么,敢问苹果手机在国内到底多少份额,又有多少人在用苹果6以上更好的手机型号呢?如果使用的人寥寥无几,即使是银行大力推广,请问除了搞噱头玩创新赶时髦,又会有几家商店会为此增加一台苹果支付设备让客户使用呢?

那么小哲有个猜测,支付宝和微信背后的阿里巴巴和腾讯自己做银行以后发行自己的银行卡,是不是苹果支付也能绑定它们?或者银行卡太麻烦?直接绑定微信支付和支付宝支付怎么样?那么苹果支付就只是一种硬件支持了,我想,这个真的会有可能哦,毕竟库克和马云探讨过两公司Apple Pay和支付宝的合作事宜。马云方面也表示,阿里巴巴希望和苹果进行一些合作,他本人希望两个公司可以一起做一些事。

好吧,不管怎么样,无论你是否拥有苹果手机,根本不需要管它苹果推出的什么Apple Pay,继续埋头把微信和支付宝用,如果苹果能随随便便改变中国的支付方式,那么岂不是华为小米也能行?

[2016.02.18]小哲谈谈3D打印技术迈向科幻

一开始当然还是搬下概念,“3D打印(3DP)即快速成型技术的一种,它是一种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运用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可粘合材料,通过逐层打印的方式来构造物体的技术。”

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普通打印机可以打印电脑设计的平面物品,而所谓的3D打印机与普通打印机工作原理基本相同,只是打印材料有些不同,普通打印机的打印材料是墨水和纸张,而3D打印机内装有金属、陶瓷、塑料、砂等不同的“打印材料”,是实实在在的原材料,打印机与电脑连接后,通过电脑控制可以把“打印材料”一层层叠加起来,最终把计算机上的蓝图变成实物。通俗地说,3D打印机是可以“打印”出真实的3D物体的一种设备,比如打印一个机器人、打印玩具车,打印各种模型,甚至是食物等等。之所以通俗地称其为“打印机”是参照了普通打印机的技术原理,因为分层加工的过程与喷墨打印十分相似。这项打印技术称为3D立体打印技术。

目前3D打印技术已经在民用层面很普及了,或者要不了几年,他的发展就会飞入寻常百姓家;我们在一些市场能见到简单利用这种技术制作DIY饰品或者钥匙扣的店子,但小哲想谈谈3D打印技术可能会带领人类进入怎么的科幻世界。

精细方面
由于3D打印可以在计算机的控制之下精细的一点点的完成图纸到打印物体的过程,所以在很多领域,设计师或者专家学者可以通过精细设计,把之前需要不断沟通不断磨合的生产过程去除,不用担心工艺问题,设计者不需要同时学会工业生产和制造知识,不需要额外再为生产产品再去设计制造它们的机器和流水线,设计到实物非常快,而且非常符合设计者的要求,如此一来,很多复制工艺、精细工艺的东西会被快速生产胡来,或者个性化的订制也将非常低成本的完成,为了你一个的需求,商家无需再耗费大量资源为某个人开动庞大的生产线了。这个是不是不够科幻?我们畅想下,每个人的衣服可以完全量体裁衣,人人都能设计衣服并生产出来也许永远不会撞衫了,你生活中各种物品都可以是全世界唯一的样式,哇塞,已经不敢往下想了。

材料方面
目前3D打印所使用的材料还比较有限,当人类不断的拓展材料学,说不定某一天就能使用各种材料做原料来打印物品,就好像我们现在的喷墨彩色打印机一样,墨盒放着红蓝黄加黑色四种墨水,只要控制他们的多少和喷墨的位置,彩色的图片就被组合打印出来了;我们可以在3D打印机里放入各种材料,想打印什么只要输入图纸,各种材料组合起来,完整的物品就直接打印完成,甚至都不用单个零件去组装,商品的制作成本急剧下降,更或者会像我们经常玩的游戏里一样,只要赚钱购买各种3D打印机所需原材料就可以了,想要什么直接制作,比如10个铁原料、木头21个、硅7个、铜12个、塑料6个就能组合出一个收音机,哈哈,科幻吧?

创造方面
既然提到了精细,也提到了材料,如果3D打印能达到分子、原子重组的层面,那么就说不定世间万物什么都能被“创造出来”,我们知道H?O是水,那我们把之前提到的各种材料的添加升级为添加元素周期表上的元素呢?是不是我们只要获得氢和氧就能打印出水?如果再科幻一点,我们再把化学元素周期表升级成原子呢?是不是元素都能被组装和创造出来?那我们是不是什么都能生产了?生物体说不定也能被直接克隆,扫描物品的组成情况就能直接复制出来一个新的?人体器官是不是也能被做出来?只要和游戏一样“存档”,把身体的器官在年轻力壮健康强壮的时候扫描进大数据,等到衰老的器官不想各种的时候,我们调取存档进行打印,然后和更换汽车零件一样更换人体器官,那就真的长生不老了!

智能方面
如果之前这几点真的发展了,那么再加上高度的人工智能,让3D打印机可以自动完成工作,那是不是只要发送一台3D打印机去火星,让它在火星采矿再让飞车送回来,那还做什么环保,那还做什么节约,地球资源即便是有限,面对浩瀚的宇宙也不过是一粒尘埃,外太空资源丰富得不得了!或者像之前提到的,通过能直接采集元素进行打印,分解采集到的原子排列组合,制作新的物品,可以先复制几个自己,让很多台打印机日夜不停的工作,最终自己建设出太空基地,人类只需要等着排队搭火箭过去,有吃有喝有睡,那岂不是提前移民外太空了?人类就可以统治全宇宙了!这么科幻的事情就有可能会出现在无法想象的未来。当然,小哲也顺带想到,机器如果可以自己生产自己,会不会像电影《终结者》里的情况呢?所以人类一定要合理利用这一技术。

好啦,脑洞大开,小哲天马行空的在想象未来,只希望这一天早点来到!

[2016.02.17]小哲谈谈引力波的未来畅想

最近科技界备受关注的莫过于“引力波”被成功探测出来的消息,小哲在淘宝上居然看到敏锐的商家居然有出售“防引力波辐射”的各种衣服和化妆品,我也是醉了;简单的说,只要是有质量的物体,就会对时空进行扭曲,那么引力波就会存在。

引力波到底是啥,小哲这里引用下专业的表述“引力波也称重力波,引力波是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所预言的一种以光速传播的时空波动,是时空曲率的扰动以行进波的形式向外传递的一种方式。如同电荷被加速时会发出电磁辐射,同样有质量的物体被加速时就会发出引力辐射,这是广义相对论的一项重要预言。”

gw-curve2

引力波属于天体物理学的范畴,这个东西想要通俗的解释还真是比较困难,小哲才疏学浅,百度百家上作者杨青山在《引力波是啥,可能这是目前最通俗易懂的解释了》文章做了如下解释:

第一个问题,爱因斯坦发现,光速不变,必然要求空间会“变”。

先普及一个常识,我们看见的太阳散发出来的刺眼的光,跟我们看不见的收音机、手机、卫星发射和接受的电磁波,其实是同一个东西。“可见的光”是频率在某个范围的电磁波。
近代研究电磁现象有一个重大发现,电磁波的传播速度是恒定的,也就是光速是一个固定的数值。无论是在火箭尾焰上出现的光,还是在一架列车上向外打手电筒,“光”这种东西居然不会因为处在运动状态下提高速度。
就是这么一个问题,别人都“习以为常”,却在爱因斯坦头脑中萦绕了多年。最后,他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设,光速不变,是因为以光的视角看,它沿途经过的空间发生了折叠伸缩。
这是什么意思?当某个人要加速的时候,道路突然变长了,然后它到达某个地点的时间还是固定的。

第二个问题,引力是什么?

很多人对引力的课本记忆还停留在“重力”,重复了一千遍的“一颗苹果砸到牛顿脑袋上”的故事。
普通人对引力的理解,应该是“两个物体天生就有互相吸引靠近的力,叫做引力”。这要极需被纠正的常识,引力并不是一种“力”,它是一种属性,我们生存的宇宙空间(严格来说是时空,时间空间互相影响,不可分割)的一种几何特性。
一开始,我们认为空间是独立于任何东西存在的。就像一个空旷的舞台,没人的时候存在,有人的时候也存在,台上会有各种表演,或者堆满了各式“道具”,而无论上面发生了什么,都是表演者和道具的事,舞台不受影响;
理所当然,单纯依靠人类经验会认为,空间是我们栖身的地方,无论在地球还是在宇宙,“舞台”本身是永恒的独立存在。后来,科学家发现“舞台”并不是不受任何影响,“舞台”会因有质量物体的存在而“弯曲”。

第三个问题,引力波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波”,而是空间持续的扭曲震荡。

空间可以被扭曲,因为有质量物体的存在。那超大质量物体,可以把空间扭曲到什么程度?
黑洞这种理论预言存在的天体,可以把空间扭曲成一个“无底洞”,任何东西只要“掉进去”就再也出不来。
如果两个黑洞,互相旋转,持续不断扭曲周围的时空,就可以引发时空震荡。而时空震荡,就是新闻里说的引力波。

20160217143105

目前百度上找到的答案可能都是比较官方的关于天文学的一些发展。引力波技术会如何在民用领域发挥作用还真不好说,毕竟目前还只是艰难的探测出引力波,如何利用引力波去发现黑洞或者研究宇宙的起源都算是超级难的事情了,在民用上普及估计是一个极其遥远的事情,而且各种可能性也行人类无法想象,就好像当年发现电磁波一样,谁能想象收音机、WiFi、微波炉之类的东西能改变我们的生活?
有一些已知的瓶颈,例如每个物体都有引力波,那把他们区分开是超级麻烦的事情,就好像在人声鼎沸的菜市场,在远处很难分辨某些具体人的声音;再例如质量越大引力波才越强,对于宇宙和天体来说都刚刚被科学家探测出来,这么渺小的我们和我们身边的物体,引力波也特别渺小,这么才能被测量出来是个大麻烦!

小哲不去管这些瓶颈,就大胆猜想如果这些瓶颈都被突破了以后“引力波”会如何改变世界,哈哈,就是猜猜,各位勿喷!
如果说通过引力波可以感知看不见的物体,那么意味着科幻电影里的隐身设备还没在现实中被发明,就已经被引力波给破解了,引力波将会出卖你的存在而无法真正的隐身;
隐形战斗机是通过吸收或者减少雷达反射达到隐形的目的,但是如果飞机本身就有引力波被探测到,那隐形战斗机就不隐形了;
同时引力波能替代雷达做到更高效的物体探测,也许在无人驾驶和各种机器的自动运行时,引力波可以让机器互相感知并且做出相应的判断调整;
如果引力波能被探测仪器进行解析,将不同物体发出的引力波进行分类,隔空也能探测到引力波,那么透视功能的设备也会被发明出来;
如果说不同物体的引力波是不同的,说不定在探测领域会有更高的发展,人们可以进行底地或海底资源的探测,救援时进行被困人员位置探测,建筑施工测量等等;
再说点和人们生活更相关的猜测,也许每一样物体的引力波会被记录在大数据之中,通过手机或者智能穿戴设备上的“引力波传感器”,让设备能判断更多的东西而不再是通过简单的二维码扫描。

link

引力波可以被探测也许会改变人类的生活,虽然可能需要很长时间,但是又看到了一种新的可能,让我们一起期待更美好的未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