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9.18]小哲谈谈DT时代的到来

由于互联网的迅猛发展,IT时代已经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阶段,正恰逢一系列科技手段的发展,加上市场的不断推波助澜,可预见的DT时代正在走进我们的视野。之前小哲谈过一系列和智能设备有关、或者与大数据有关的话题,其实我们会发现,这些新科技和新概念其实都是向着DT时代在前进,大趋势已经很明显了。
首先,马云把DT这个概念带到了公众面前,但其实它早已经在这里,IT:information technology(资讯科技),DT:data technology(数据科技)。信息时代注重的是信息,数据时代注重的是数据。百度的李彦宏曾经说过,我们现在已经在有意识的创造一些数据;数据时代的三部曲,收集(生产)数据、分析数据、利用数据。
1、收集或者说生产数据,比如我们的智能手表手环,智能电视,智能秤等可穿戴设备和智能家居,这些平时已经存在的数据,我们利用新的科技手段把他们收集起来,其实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种数据的生产;有了智能牙刷,并且使用的人越来越多,在云端存储的口腔健康指标这些数据也会被利用起来;试想一下,如果想了解更多人的脚臭情况,呵呵,可以发明一种智能袜子收集大量人群的脚部卫生参数来进行分析。
2、分析数据,在之前,数据分析是很麻烦的,可以看到各种科普节目中那些调查人员通过大量的临床试验或者问卷调查,得出结论并且给决策提供参考;而它的效率是有限的,取样范围相对较小,可控性也相对较差。但,大数据,“大”是前提,有了大数据,那些分析结果就会相对更加准确。只要人的行为都被记录下来,并且各个数据可以综合起来,那么可分析程度就越高。举个例子,阿里巴巴旗下有淘宝和快的打车,那么通过同一个手机号注册的用户就被认定为同一个人,分析就可以知道经常去机场的人喜欢网购什么样的东西;再举个例子,腾讯生态链里有京东和大众点评,都通过QQ或者微信方式登录,就可以知道网购什么东西的人喜欢去什么地方吃饭;再举个例子,呵呵,BAT三巨头一个不能少,百度也有百度地图和百度音乐,通过百度账号来识别你是同一个人,也能知道开车速度快的人喜欢听什么歌……
3、利用数据,这些分析出来的数据能有什么用?三部曲最后环节就是数据利用了。这个也是DT时代的根本了,无论怎么收集生产数据,无论怎么分析数据,最终在数据的指导下推动更大的产业升级才是目的。畅想下,百度通过景区的搜索量、加上百度地图的定位反馈数据、对以往年客流的真实数据分析,这些数据作为基础进行分析,是不是就可以预测某一天某景区的人流量?和天气预报一样,虽然不是100%准确,但是可以给你的出行带来参考。
小哲要表达的意思很简单,DT时代的发展,很多前所未有的创新会被挖掘,人们的生活品质会大大提升;作为创业者,如何利用数据分析的结果,带来了巨大的机会,什么数据和什么数据结合带来什么结果,指导怎么去做,这会是创业者突破的关键。目前DT时代需要解决的就是数据如何更大,如何更准确,如何更集成;回到之前的例子,预测景区人流量,如果新浪微博、微信、QQ等社交平台都能提供某景区景点关键词的出现频率,墨迹天气提供查询其他城市天气的人数情况,打车软件提供目的地预约数据,旅游网站提供机票火车票门票的查询购买情况等等,全部集中分析,那么景区明天到底会有多少人的准确率绝对是大幅提高。
最后借用一句书面表述:“人类文明曾经历了从石器时代到信息时代的变迁。而随着当今信息的爆发性增长和科学技术的突破,人类文明正从信息时代向数据科技时代飞速变革。”说到头,小哲希望自己能把握这个时代,加油!

[2015.19.15]小哲谈谈智能家居的发展趋势

智能家居已经是很成熟的概念了,它对应的产品其实已经多多少少覆盖到了一部分家庭,普及速度还是挺快的。
今天就智能家居展开话题,是因为小哲认为这个行业的发展和可穿戴设备的发展是互相呼应的,同时作为互联网与人的和谐交互,智能家居也是很好的一个平台。
很多年前就有“物联网”的概念,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物联网所包含的非常广阔,比如汽车也能联网,比如超市购物车也能联网,比如健身器也可以联网,等等;发展到今天,我们发现和人类最亲密的产品都可以智能化、联网化、数据化,所以我们也看到可穿戴设备和智能家居已经是如火如荼的在发展了;
前几篇文章我提到了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也已经出现了很多的产品,除了已经有了的智能电视、智能冰箱、智能空调、智能洗衣机等大件,还有一些补充产品,智能秤、智能灯泡、智能摄像头、智能遥控器、智能牙刷、智能闹钟、智能扫地机器人……按照这个思路,只要是机器就都能智能,那么迟早会有(可能已经有人在做了)例如:智能微波炉、智能电饭煲、智能咖啡机、智能热水器、智能榨汁机、智能充电器、智能剃须机、智能电吹风等等。
当然,这些智能设备可以是千千万万各式各样,但其实万变不离其宗,无非是可以完成远程控制和数据监控的问题。所以,它们带来的需求其实并没有什么具备颠覆性,和可穿戴设备或者智能代步车一样,只是一种给高品质生活提供的炫酷产品。
之前也聊过大数据,有了很多的产品,人们可以把自己数据化,给自己的健康医疗、行为规划、自我认知、节约时间等方面提供参考。同时大的云端数据整合,也能给云计算提供深层次的数据支持。
说到智能家居,智能家居的入口问题目前很多厂家在争抢,比如利用手机作为入口,例如用路由器作为入口,也有用电视、空调作为入口的想法,这些都可以考虑;小哲还比较看好智能扫地机器人做为智能家居的入口,因为它可以把摄像头、遥控器、智能秤都集为一体,最终成为智能家居的控制器。
无论什么设备成为智能家居的入口,但需要观察的是,谁会掌握入口?腾讯?阿里巴巴?小米?乐视?格力?小哲拭目以待,但最终还是看好哪些互联网思维的公司,开放化和平台化才是把握智能家居入口的基本发展和秘诀。
好啦,小哲期待着物物相连的互联网大数据时代,希望人们的生活质量能不断提高,人类的各项活动也在大数据的指导下不断发展。

周鸿祎批注乔布斯访谈“会制造噪声的团队,才会磨出美丽的石头”

318765-1306200F53056

《我的互联网方法论》附录 ?周鸿祎批注“遗失的乔布斯访谈”
访谈内容摘自一段16年前遗失的、72分钟长的乔布斯电视采访。1995年接受采访时,乔布斯正在经营自己创办的NeXT公司。18个月后苹果收购了NeXT,又过了半年乔布斯重新掌管苹果。当年这段节目只用了一小段采访,之后采访母带在从伦教运往美国的途中丢失。直到乔布斯逝世后不久,导演终于在车库发现了这样一份拷贝,这段珍贵的访谈内容才得以公布于世。

会制造噪声的团队,才会磨出美丽的石头

每次(新产品计划)刚开始的时候,我们有很多很棒的想法,团队对他们的想法深信不疑。这一刻,我总会想起我小时候的一幕。

街上有个丧偶的男人,他已经80岁了。我记得他花钱请我帮他除草。有一天他说:到我的车库来,我有东西给你看。他拉出老旧的磨石机,架子上只有一个马达、咖啡罐和连接两者的皮带。

我们到后院捡了一些石头,一些普通、不起眼的石头,然后把石头丢进罐里,倒点水,加点粗砂粉,把罐子盖起来。他打开马达说!“明天再来看看。”

我第二天回来,打开罐子拿出的是令人惊艳、美极了的石头!

本来只是寻常不过的石头,经由互相摩擦、互相破砺,发出些许噪声,结果变成了美丽光滑的石头,这件事我一直记在脑海里。

在我心里,这个比喻最能代表一个为理想奋斗的团队。集合一群才华横溢的伙伴,让他们互相碰撞、争执,甚至大吵,这会制造一些噪声,但是,工作的过程中,他们会让对方变得更棒,也让点子变得更棒,最后就会产出这些美丽的石头。

之后我加入惠普的一个团队。我拴岁时曾致电惠普的比尔·休利特(惠普创始人),这又透露出我的年龄了。当时电话筹上没有隐藏的号码,所以我打开电话簿查他的名字。他接电话时我说:“你好,我叫史帝夫·乔布斯。你不认识我,我今年12岁,我在制作频率计数器.需要一些零件。”他就这样跟我谈了20分钟,我有生之年不会忘记这件事,他不只给我零件,还给我工作。

那年夏天12岁的我在惠普工作,这对我影响很大,惠普是我在那个年纪见过的唯一公司。这次经历形成了我对公司的概念,也让我认识到他们是如何善待员工的口当时人们还不了解胆固醇,他们每天早上10点会推出一大车的甜甜圈和咖啡,每个人都会在休息时吃甜甜圈配咖啡。很显然.惠普当时已经意识到,公司真正的价值在于其员工。

批注:

这是我最有感触的地方。很多人都希望自己的团队很和谐,大家相敬如宾,说话客客气气。但其实每个人的想法都是不一样的。很多时候大家为了追求表面上的和谐而委曲求全。很多想法不愿意讲出来。好的想法是需要争论的,就像石头需要经过摩擦、磨砺、打磨,最后才能变得美丽光滑。这个比喻既是说团队也是说合作伙伴,他们都会有碰撞、争论、大吵。
360也有这种气氛,我也希望能继续保持这种风格。每个人都要意识到并接受这种磨砺的过程,这应该成为一种典型的企业文化。在美国有像乔布斯这样二次创业的成功者,但是也有很多企业走向衰落,就是因为大家都很客气,不再有争论,领导层根本听不到大家不同的意见。

[2015.09.11]小哲谈谈电动代步车的趋势

走在大马路上,你是否看见那些独轮车大侠?在公园是否遇到站着驾驶双轮代步车的小朋友?是的,这些新生代步工具已经不是科幻电影里的道具,它已经飞入平常百姓家了!
一台代步车,从独轮的到双轮的,价格从2000到几万不等,由于这种交通工具的体积比较小,收藏起来比较方便,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用它们来代步。
小哲谈谈它的未来趋势,首先,价格如果是3000左右,那么它的价格已经和电动摩托差不多了,市场接受度是不错的,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作用,价格越来越低肯定是趋势,那么在这一点上,作为年轻人买得起的代步工具,不论其他因素也是会迅速发展的;其次,也是它最大的优势就是体积小,非常适合短途代步或者市内代步,为什么很多车主有车不开呢?因为停车难!so,体积小的优势在这里体现。然后电动摩托为什么也有很多人觉得不方便?因为怕丢,如果一个轮子的电动代步车能提着放到自己的办公室或者阳台上,那楼下的电动车是不是就弱爆了;最后,作为电力驱动的代步工具,本身是符合人类发展需要的,运行费用低,节能环保低碳,没有理由在政策上阻止它的发展。
总的来说,小哲很看好它的发展,但需要提到的就是,电动代步车不可能取代汽车,就好像汽车无法取代火车一样,毕竟电动代步车是靠电力驱动,充电时间、续航时间和动力方面都无法满足多人、长距离、快速的目的。所以本身和汽车相比,只是一个市场补充平,对于电动摩托和自行车,它们也都各有优势,电动代步车只是给人们多了一种代步工具的选择而已。
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考虑,电动代步车的安全性如何检测和规范,它的驾驶是否需要监管和考核。这一系列的问题都需要时间和智慧来解决,虽然是早晚的事,但它的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再加之电动代步车对道路条件要求相对来说还是比较苛刻的,所以,大规模被用在田间地头时日尚早,小哲觉得公园、办公、仓库等规划比较合理道路比较平摊的环境,会是电动代步车的进军的第一站!
我们会很快在一些景点看到这些车辆的租赁,慢慢的,也会有人在城市里开始出租这种上下班代步工具。总结一下,也就是说电动代步车会从炫酷开始,最终走向实用和普及,市场前景广阔!
目前小哲其实也想拥有这么一辆酷炫的代步工具。

[2015.09.10]小哲谈谈可穿戴设备的未来

众所周知,可穿戴设备已经是当今时代的最新前沿科技,苹果公司的apple watch 已经是家喻户晓,谷歌眼镜也是早就已经名噪一时。
当今时代,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几乎已经是人手一台,并且通过手机上网的人已经是越来越多;当然,可以动的互联网设备还包括了平板电脑和小型笔记本。人们通过互联网进行各种活动已经是势不可挡的趋势了,而更便捷的、更直接的、更快速的与互联网连接,就让科技不断的向此方向发展。
为什么从手表和眼镜开始?因为可穿戴设备的前提条件是改变现状,手表、眼镜,大众已经接受佩戴它们,所以从这些已经被接受的穿戴方式开始入手,科技进入人们生活的速度才会很快。目前也有看到一些智能T恤、智能袜子、智能球鞋、智能帽子、智能口罩、智能内衣、智能内裤、智能手套、智能耳环、智能戒指等等,但这些智能设备都是依托于现有的可穿戴物品衍生出的可穿戴设备,目前小哲还没听说过,也不可能会有专门的独一无二的可穿戴设备产品,人们是无法接受的,例如智能肚脐贴,贴着穿戴的谁会买?
在小哲看来,所谓的可穿戴设备其实给人提供的是一种交互的扩展,从拉进人和互联网的距离上来说,手机的交互方式已经达到了几乎零距离的地步了;而且在手机的发展上,它仍然有可以发展的空间,例如电池的续航和体积、处理能力和功耗的优化、人工智能的分析、以及扩展传感器等等。
可穿戴设备在目前的情况下,无法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也无法带来爆发式增长,因为小哲认为这种可穿戴设备没有从根本上使人更加便捷。
apple watch给我们描绘了一个非常科幻而且已经实现了一大半的生活方式,但这种方式并不是大多数人会遵循的,只有那些有特殊需求的人才会接受这种设备,比如运动达人,通过手表来指导运动方式;比如科技达人,通过手表来炫耀超凡体验。而无论是手表还是眼镜,都在炫耀那种方便快捷的操作和显示方式,请问你掏出手机的时间会比这种”高科技”似的可穿戴设备慢多少呢?至于各种时间管理和提醒通知,还有收发邮件以及处理信息和SNS,又有多少商务人士会需要通过这种设备全天不间断工作呢?掏出手机,你的思绪其实也就这么快。
说到这里,小哲整理的思路就是,可穿戴设备的未来其实并不好走,至少在手机还能非常高效的完成各项工作时,它的存在只是一种补充。对于,生活来说并不能带来什么,在中国,我认为苹果宣扬的那种生活方式至少在下个十年是很难做到的。
小哲在之前的文章里提到了,同样是用手来交互的可穿戴设备不是一场革命,除非科技真能让互联网进入你的大脑,让你通过脑电波进行意念操作;就好像之前的几场革命,1、让个人电脑出现在每个人的办公桌上;2、让互联网进入千家万户;3、让互联网进入每个人的口袋。最后让我们期待互联网进入每个人的脑袋吧!

[2015.09.08]一段时间的记录和整理

在前一段时间里,我写了几篇对一些事物的看法,这些事物也是我一直在关注的,激发我写这些东西的缘由来自各种信息的接收,《财经郎眼》节目不定期断断续续的在看,因为是点播所以基本每期都看到了;然后就是我家乐视TV轮播的《杨澜访谈录》,不经意看了很多名人访谈;同时在新公司工作以后也接触到了一些之前没接触过的东西;综上情况,我有很多想法想分享,索性写在自己的博客里,正好把原创进行到底,如果有朋友看到并且赞同,我将倍感欣慰,既然无人问津,很多年以后自己再来看这些文字,也会有很多的启发。
一直在消化周鸿祎的《我的互联网方法论》一书,今天回过头再看下,我发现他的文字风格和我一差不多,所以,如果当我功成名就之时,我今天写下的这些也就不算疯言疯语和记流水账了。
说到看书,对知识的渴求让我又购买了很多书,下个决定,开始认认真真看书,写书的观后感,我以后的原创文章会越来越多,就当做是练习写作吧,思维要保持活跃,看书多了再整理下思路,也可以给写作提供很多素材,慢慢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也不错。
恩,虽然是无人问津的自媒体,即使是质量不高,但原创终究比那些抄袭好。

[2015.09.06]小哲谈谈多年SEO探索之路

小哲最早做SEO已经是七八年前的事情了,当时的搜索引擎优化并没有如今这么难做,百度当时对搜索结果的人工干预还是比较少的,同时各种关键词的竞争也比较少,基本上你的内容优质和精准就能被百度收录和排名靠前。
时隔多年,SEO已经渐渐变成一种学问,但需要注意的是,SEO没有绝对的正确和百分百的成功,SEO是需要很多技巧和经验的总结,但由于各种人工干预和不确定因素,SEO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往往是不可预测的,很多SEO的方法都是基于“做了总比不做有用”的思路,所以如果看到有什么SEO绝对有用的方法,那么肯定是骗人的了。
需要说明下,这里提到的SEO都是讲的免费SEO,收费的那种现在开始谈谈。
经济学上,“市场经济下,任何收费都是合理的”,这个观点小哲也是比较认同的,为什么会有收费推广和竞价排名等付费广告模式?凭借什么收费?为什么会有人买卖?有价值才有价格,很简单,付费效果比免费效果好,付费才有意义。所以,如果可以投入5000块钱去做竞价排名,就绝不要去5000块招聘个人做免费SEO。
小哲自己开网站、运作网站,有这么一帮圈子,小站长们认识了一堆,发现了一个问题,也就是SEO怪现象。很多朋友很多站长为了SEO去SEO,整个网站都是为了SEO去服务的,复制和抄袭一些千篇一律的技术文章,发一些过时没用的笑话和旧闻。已经忘记了SEO的本质,SEO的本质是打开浏览者的大门,让大家更容易的进到你的网站,而什么才能让他们留下才是关键,才是SEO最终转化的价值。
SEO本身也是分两种目的的,其一,让权重提高,让蜘蛛爬,让计算机们认为你的网站不错,从而使得网站显示在前面的可能性增加,流量提升就可以拉动广告的展现频率,最终获得广告收入。其二,让实际用户发现你,在针对性强的用户活动区域投放链接和留下足迹,引导有效用户进入自己网站,通过产品销售来获得收入。
归根结底,网站如果失去了存在的价值,那么他也就失去了SEO的价值,一个在互联网超速发展的时代,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存在价值才能获得价值。所以小哲一直也是信奉一点,自己不够完善就别去瞎得瑟。就好像餐馆还没装修好就别去打广告吸引顾客,否则只会适得其反。
新的SEO之路,小哲和大家继续共同探讨和研究~!

[2015.09.05]小哲谈谈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这个词大家一定不陌生,十年前大学就有这门专业了;但在淘宝们的带动下,全民网购,让电子商务这个概念变得狭窄和狭义。好像电子商务就是淘宝的代名词。
电子商务是以信息网络技术为手段,以商品交换为中心的商务活动;需要注意到,商务的覆盖面不仅仅只是买卖,包含的内容特别多。电子商务分为:ABC、B2B、B2C、C2C、B2M、M2C、B2A(即B2G)、C2A(即C2G)、O2O 等。网络营销是电子商务的一种产物。
拿最好的例子来说,O2O,线上和线下的交易和信息传递,购买的不一定是实物商品,也可以是服务。那么电子商务包含的内容其实是可以改变第三产业发展的。
在移动互联网的时代,小哲认为,手机和人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分不开了,它使得互联网离人已经是最近的程度了,可穿戴设备也只是解决携带和人机交互的问题,在距离上已经无法再让互联网更近了,当然,在大脑植入芯片直接用脑电波操作的时代还没到来之前已经是最近了。那么,在电子商务的一端,消费者,或者商务活动中一半的主体,他们已经做好了准备,另外的一端呢?“互联网+”的这些传统行业准备好了吗?
目前来说,电子商务的模式文章开头提到了,特别多,但这些模式之所以产生,是因为更多的传统行业进入到了互联网的时代,它们把握住了时代的发展,充分理解了“互联网+”的精髓。
那么,小哲和众多希望创业的朋友,要思考的问题就来了,如何找到这些连接点,如何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展拳脚,同时,思维不再局限于产品的买卖,而是把广义的电子商务发挥到极致,让商务都能电子,让传统都很互联网。
电子商务,Electronic Commerce,简称 EC

[2015.09.02]小哲谈谈“互联网+”的思考

“互联网+”已经是被各种媒体宣传到家了,大家多多少少也能听到这方面的报道和讨论。
概念是比较难懂,但其实它一点也不神秘,通俗来说,“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
大家都是争先恐后的拥抱互联网,但很多人对“互联网+”还是有一定的认知错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不是说给传统行业做个简单的官方网站,引入微信公众号之类的互联网平台,而是真正的利用互联网带来的生产力和执行力。
就拿制造业来说,目前我国的大多数制造业都停留在工业2.0的时代,如果走向工业4.0,那么,互联网决定公司决策,市场直接影响生产;拿简单的讲,用户在网站或者手机上下单时选择的各种个性化定制,直接能进入生产环节,这才叫“互联网+”。
在苹果公司官网购买过苹果公司产品的人一定知道,我们在iPod下单的时候,可以在自己的产品背面定制文字作为个性化的东西,例如写上自己的名字,或者写上最喜欢的一句话,人生格言等等;当你下单成功以后,你定制的内容就被系统直接推送到苹果产品生产的最终环节,在打包之前给你的产品刻上你定制的内容到产品背壳上,然后打包并且打上唯一的识别码,这样,包装好的产品会在仓储配送到物流环节都保证订单一一对应,最终送到你的手上。这种就是工业4.0的体现,也是“互联网+”的真正内涵。
在不久的未来,你的手机需要什么样的配置、什么样的颜色,都可以自己在线定制,每个人的苹果手机可能拿到手都是不同的,属于你自己的。这样的“互联网+”其实包涵的不仅仅是互联网技术,还有支撑它运作的一全套管理制度、操作机制以及技术手段。所以无论多么完善的ERP也需要落地才行。
所以,如果传统行业还是简单的把“互联网+”理解成在互联网上拥有“面子工程”,那么,“互联网+”的时代你还是在一天天与它渐行渐远。

[2015.08.31]小哲谈谈大数据时代的思考

“大数据是被逼出来的”,这是百度CEO在《杨澜访谈录》里提到的一句话,没错,在如今数字信息时代以及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催生下,数据量越来越大,如果这些数据被很好的人工智能所识别并加以利用,它那就能很好的造福社会。
老例子还是再提一下,沃尔玛通过大数据发现啤酒和幼儿尿布被很多人同时购买,发现大叔们都是这些消费的产生者,通过把啤酒和尿不湿的货交放在一起,销量提高特别明显。再说一个沃尔玛的例子,超市在飓风季节会准备手电筒雨衣等产品给消费者购买缓解不时之需,但是大数据显示购买这些产品的人大多数会同时购买蛋挞来吃,同样把货柜放在一起提高了销量,但是这背后的原因是无人可想象和联系上的;也就是说,大数据是真实行为数据产生后进行分析,他们有的关联可能是还不曾被人们知道的东西。
大数据在如今的时代会被有意的生产出来,百度的李彦宏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通过百度后台数据,可以知道同一时间百度地图GPS申请量,就可以知道景点的热力指数,大家就可以通过数据的表现来优化旅游行程。和大家息息相关的例子就是淘宝,每个人看到的淘宝页面都是不同的,因为淘宝会根据你看过什么、你关注过什么、你买过什么之类的得到关键词来推送给你想看到的商品,这样你方便了,它销量也高了。
小哲再谈谈大数据和隐私的关系,什么才是大数据,什么才是隐私。如果追述到你本人,这就是隐私,在成千上万的人之中,这些大数据收集方,例如BAT三巨头,他们通过出售个人信息是没有太大利润的,同时道德和法律风险太高,同时这样也不是大数据的意义,大家需要分清楚“大数据”和“大量数据”的区别,大数据之所以是大数据,这些数据是被特意生产,例如智能牙刷上传和收集唾液成分;同时这些数据不是躺着就可以了,他们要被分析、整理、关联,最终得出想要研究的结论。所以,这些数据是谁产生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大众行为分析的结果,大数据公司为了保证信息的准确,所以是谁产生的数据对准确性有影响,但是一旦能确定准确性,大众的隐私其实并不影响大数据分析的结果。说了一大堆,其实意思就是说隐私保护和大数据分析不矛盾。
圆周率可以计算出圆周长度,但目前的圆周率是无限小数的;无限接近正确,大数据也是如此。如果把分析模型建立得足够完善,那结果就可以被预测,就好像上届世界杯的结果被百度大数据100%计算准确,奥斯卡颁奖结果24个奖项分析正确23个一样。是有事情都可以分析个所以然出来。好似双色球的分析,别搞错了,和概念无关;如果已知摇号箱里灰尘的数据,已知每个球在重量上的微小差异,已知摇奖现场空气的温度和适度,已知摇号箱里各个位置的弹跳角度和搅拌器的运动速度等等;计算机模拟数据越是接近真实,结果就越准确。
目前大数据只是时代发展的初期,我们的日常行为只有小部分被数据化,身边的中小型企业还很少通过购买大数据分析结果来指导生产和销售、政府决策也很少用大数据分析的结果;但这个时代会越来越发展,大数据时代会影响人类发展的脚步,更多的东西只要被拿来分析,知道哪些事物可以产生关联就可以反向推演出它们为什么会这样。小哲觉得人类的未来无限光明。

[2015.08.28]小哲谈谈中国股市那些事儿

涨涨跌跌,股票本身就是这样,很正常。
小哲看来,专家都是马后炮和常识贩子,跌久了会涨,涨久了会跌,这不都是废话吗?
今天小哲来谈谈中国股市,才疏学浅仅仅记录想法。
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位于荷兰阿姆斯特丹市,成立于十七世纪初,是世界上第一个以金融股票为主的证券交易所。
1773年,在伦敦柴思胡同的约那森咖啡馆正式成立了英国的第一个证券交易所,以后演变为伦敦证券交易所。
喝咖啡的时候,其实很多事情都可以发生哦!比如JAVA的LOGO也是咖啡,喝咖啡有灵感!所以小哲喜欢喝咖啡!话题跑偏了,回归正题!
股票其实就让大家都参与到公司的股权结构里来,投入资金后占据公司股份,公司有了资金来发展壮大,用钱赚钱,最后赚的钱再按照占的股份比例“分赃”,哈哈,开玩笑啦!是分红!
慢慢的,股份越来越小,参与的人越来越多,有些人想参与但不知道哪些公司愿意用股份换取资金,有些人等着用钱想把股份转让给其他人,有了交易就必须有中介机构来管理和规范市场,这样股票交易所就出现了。
股票的价格来自于大家的期望值,这里指的“大家”是那些参与买卖股票的人,没参与的人是无法影响股价的。
你的股票高价抛出都有人接的时候,股价就随之提高,相反,这只股票你比市场上前笔交易的价格更低的抛出,都没人愿意接,那好了,股票跌了。所以股票目前的价格反映的只是前一刻的交易现状,而不是你一定能按此价格成功抛出,有人出高价买股票,才能导致股票上涨。
所以,其实中国股市很容易预测的,当你听到身边各种声音说可以入市股票会涨的时候,你就该出来了。因为有人接最好不过了。
股票很容易被大户操控,当大户用大量资金收购股票,这个时候小部分人高出市场价抛售,大户照样收,股票价格被拉动,群众跟风入场,大户推动上涨以后,慢慢抛售给后来入场的人,最终抽身走人,小户门互相交易繁荣的感觉,慢慢涨,或者持平,一旦没人接盘了,大户已经拿钱走了,你们自己玩吧!
所以,股票这东西,搞不清楚别乱玩,很复杂的!
小哲虽然虚拟炒股的钱已经翻倍了,虽然市场行情是真的,但钱是假的,不心疼就没思考,不算数的!

[2015.08.27]小哲谈谈互联网众筹那些事儿

说到互联网众筹,其实目前市面上一般是两种,产品众筹和股权众筹。
众筹早就有了,其实说白了就是集资,至于是否合法,那就看具体金额和操作方式了,小哲今天只谈互联网众筹。
互联网众筹其中的产品众筹,就是让有技术、有专利、有想法、有产品等初创企业,在生产产品之前放到互联网上直接先预售,看市场反应,如果没有达到收支平衡的销售,就干脆众筹失败不做了。这点和当年团购的思路是一致的,同样都是达到一定的量再统一销售降低风险和成本,而且在进行这一商业活动的时候也有聚集人气和推广的作用。
互联网众筹其中的股权众筹,就是初创企业面临资金困境时,一种新的解决方案,这种人人都能来当股东的模式,可以吸纳的不仅仅是资金,还有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效果,同时,你的项目被更多人认可并且参与资金投入,也说明你的项目确实不错,达到检验项目可行性的目的。
目前市面上众筹算是雨后春笋一般,几乎大型电商都在做了,例如京东、淘宝等,其中京东的产品众筹还有抽奖的方式,让众筹被更多人参与,让众筹这样的商业活动更加聚集人气。
说说小哲看到的问题吧。
其实目前的互联网众筹是一个非常好的东西,如果在政府的监督下健康发展,对中国的创新产业和创业风暴都有很强的推动作用。这也是小哲希望看到的未来。
但目前这两种互联网众筹,都有可能跑偏。
产品众筹,什么产品都可以众筹,大公司的产品也来凑热闹,导致互联网产品众筹和当年的团购一样,同样失去了原来的意义,变成厂家促销的一种销售手段,那么它也只会在历史的车轮下变成一种平凡的商业活动。
股权众筹,这个就更没什么好说的了,如果没有严格的监管和很好的中介担保和良好的管理制度,那么股权众筹就变成一种高风险的投资渠道,变成臭名昭著的投资方式,甚至是演变成非法集资,后果就不言而喻了。
小哲看好互联网众筹,已经是关注者,将来会是参与者,希望互联网众筹能越走越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