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哲日记 > [2024.05.28]小哲聊聊读《汉字再发现》的三个思考

[2024.05.28]小哲聊聊读《汉字再发现》的三个思考

小哲今天读了《汉字再发现:从旧识到新知》这本书,恰好昨天看了关于汉语音韵学中有关“洪音”和“细音”的视频介绍,脑子里就不断的冒出一些不成熟的思考,但还是觉得值得记录下来。

一,文字的演变可能没有道理

书中提到从甲骨文到金文,再到小篆、隶书、楷书,直至现在我们使用的简体中文。在逆向解读过程中,广为流传的一些说法,如“屋里有女就是安,屋里有猪就是家”,作者考据后指出其并不准确。我认为,文字本身就是标准化的产物,汉字之所以比语言更有利于华夏民族的大一统,是因为它在古代是读书人独有的读写工具。通过统一的书写形式,汉字跨越了十里不同音的方言障碍,既保留了地域特色,又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那么,无论文字如何演变,只要书写规范被制定并被读写者一致认可,变化前后的关系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也就是书中“多数汉字已成为强制规定的记号”的观点。例如,简体中文就是在繁体的基础上简化笔画;当下出现的一些网络词汇,如“囧”字,因其形状与愁眉苦脸相似而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小哲据此得出思考的结论,从甲骨文到汉字简体,无非是一次次基于“模板”的创新与再创造,其中的故事真伪无需争辩,好好感受华夏民族独有的这一份文化魅力即可。

二,文字是时间的印记

书中在探讨汉字的演化过程时提及,甲骨文、金文的命名主要基于文字的载体。甲骨文,顾名思义,是因为它们被刻在龟甲和兽骨上而得名;而金文,则是因为其镌刻于青铜器之上。然而,篆书和隶书的命名则更多地侧重于书体的风格。书中对这些命名的由来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而我在阅读过程中,不禁陷入了深深的沉思。文字,作为保存和传递信息的载体,是人类将表达转换成物理印记的媒介,使其得以跨越时间,永恒流传。每当我站在那些古代碑文前,凝视着那些历经沧桑的文字,我总能深刻感受到文化的熏陶,同时也能体验到一种穿越时空的奇妙感受。这些文字不仅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它们跨越了时空的界限,让我们能够与古人进行心灵的对话。

三,文字的演变可见文明由具象到抽象

书中还深入探讨了汉字的起源是否主要基于“象形”的原则,但当我深入思考时,不禁想象,如果我是古人,面对那些抽象的概念,我该如何用图形来描绘它们?事实上,在诸多古老的甲骨文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独特的现象:抽象的事物往往被具象的图形所替代。这种表达方式不仅展现了文字发展的初期形态,也生动地反映了人类思维从具象逐渐过渡到抽象的过程。人类之所以能在生物界中独树一帜,其中一个决定性的因素便是我们拥有抽象复杂概念和事物的能力。这种抽象思维的能力让我们能够超越事物的表面现象,深入到其内在的本质和规律中去。而象形文字从具象到抽象的演变,恰恰是人类这一发展历程的生动写照。

有时候,某些思绪如流星般划过脑海,转瞬即逝。当我试图捕捉并记录下这些想法时,它们却常常变得模糊不清。因此,这次的“立即行动”可能使得我的文字显得略显凌乱,而我也不愿花费过多时间去反复修订和润色了。只希望在未来的某一天,当我再次回顾这篇文章时,能够依稀读懂自己当时的心境和思绪吧。

分享生活点滴,内容问题可与我联系。 斜杆青年:资深产品经理/网站工程师/科技爱好者/新媒体运营/自媒体写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