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17]小哲谈谈破解忒休斯之船的思考过程
这段时间在好几个地方都聊到了 “忒休斯之船”,每次听都忍不住发散思考,攒了一堆没头绪的念头。今天终于有时间,来好好掰扯掰扯这些想法。
好久没动笔,一方面是AI发展太快 —— 查资料不再用搜引擎,问AI就能得到优质成文内容,写作变得很轻松。现在与其说是“写”文章,不如说是“整理”拼凑素材,就算是用自己的话衔接,而这几句衔接语往往还要再让AI润色。我不禁思考,坚持写部落格,目的是提高写作水平吗?答案似乎是否定的。一来,没有AI时我也没写出新高度;二来,对非专业写作者而言,有AI后无需具备输出能力,有文学审美就够了。那么其实我写东西,真正目的是在过程中沉淀思考。记录下来供日后查阅,也能加深自己的印象。就像忒休斯之船,写文章的形式虽变了,但坚持的意义始终未变。
忒休斯之船是古希腊的一个老故事,最早是普鲁塔克在写《忒休斯传》的时候提的。说的是雅典英雄忒休斯,当年开着一艘船去打败了怪兽米诺陶,后来这船就被雅典人当宝贝存着。可船放久了零件会坏,木板烂了换、绳子朽了换、铁锚锈了也换,换着换着,原来船上的零件一个都没剩,全是新的 —— 这就有了个哲学问题:这船还算原来那艘忒休斯的船吗?
人体其实一直在悄悄 “更新” 自己,皮肤细胞每月换新,红细胞每百天更替,就连骨骼细胞也会在几年内慢慢完成替换,整套新陈代谢下来,几乎每隔 7 到 10 年,构成身体的大部分细胞就换了一轮。可是我们当然会很清楚的知道,我还是我,不会因为细胞的更替就变成另一个人。
人类独有的 “自我” 感知,始终是哲学探讨的核心。正如哲学家们所指出的,记忆正是构建 “自我” 的基石 —— 它串联起过往与当下,让我们在时光流转中始终认定 “我还是我”。最近玩《崩坏:星穹铁道》时,这种思考被进一步触动:游戏里的三月七与长夜月,本是拥有不同时期记忆的同一个体,即便最终合二为一,她的核心身份也从未消散。
这让我忍不住追问:若从生物学或物理学视角看,记忆这种承载自我的存在,能否算作一种 “不变的零件”?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人体的更新就与忒休斯之船不同 —— 我们的细胞或许在不断替换,但记忆这一核心 “零件” 始终留存,并未经历彻底的更迭。
再反向思考忒休斯之船本身:“忒休斯之船” 这个名字,本质是人们赋予它的意义与标识。倘若 “意义” 也能被视作船的一部分,那这艘船从始至终就没有被完全替换 —— 木板会旧,但它承载的名字、使命与象征从未消失。这么看来,解开忒休斯之船悖论的关键,或许就藏在最初的假设里:“所有零件被替换” 本就是个伪命题,因为真正定义事物的,从来不止有形的部件,还有无形的记忆与意义。
最后写到这里,感觉写作的目的已经达到,能像这样不断启发自己、梳理思路的文字,我想,我会一直写下去吧。